架空暂态录波型远传故障定位监测方案
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、线路跨区跨境输电比例提升,架空输电线路在复杂地形、覆冰、大风、雷害等因素影响下,故障概率显著增加。传统故障指示器依赖工人巡视排查,不仅耗时长,还容易因地形障碍或天气因素导致排查延迟。特别是在输电线路跨越山区、深谷、河流、林场等场景时,故障定位难度进一步加大。
基于暂态录波的远传故障定位技术,能够精准捕捉故障发生瞬间的电流、电压突变波形,通过智能算法还原故障特征,进而实现故障点快速定位、远程告警、辅助研判、缩短停电时间。该方案采用北斗通信、4G/5G、LoRa 等多链路方式实现数据上报,可有效提升线路运行的智能化与可视化水平。
一、系统构成
架空暂态录波型远传故障定位监测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:
1. 暂态录波故障检测终端(FTU)
部署于输电线路杆塔上;
采用高灵敏度磁感式或电流互感耦合采集方式;
采样频率高达 25kHz–100kHz,可捕捉短时暂态波形;
内置大容量存储芯片,可保留多次故障波形。
2. 北斗/4G 通讯模块
双通信链路确保在山地、森林等弱覆盖区域仍可上报数据;
异常自动切换网络,确保故障信息不丢失。
3. 主站监控平台
功能包括:
故障区段辨识
暂态波形分析
故障距离计算
实时 GIS 地图展示
线路状态趋势追踪
告警推送(短信/微信/APP)
4. 云存储与大数据分析服务
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,保存全网录波数据;
提供 AI 智能分析服务,包括绝缘劣化趋势识别、隐患预警等。
二、监测原理
根据线路发生短路、接地、闪络等故障时产生的暂态高频信号,终端通过高速采样记录下波头到达时刻,结合多点同步采样方式,通过以下两类算法实现定位:
1. 行波差动法(双端法)
A、B 两侧终端同时接收到行波
结合时间差 Δt
通过公式 x = (L + v·Δt)/2 得出故障点距离
适用于通信条件较好的双端同步采样线路。
2. 单端行波回波法
单端记录故障行波发出与反射的时间差
根据线路波速度计算距离
更适用于山区、多跨越场景,设备部署成本低。
两类算法可根据现场环境自动切换,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。
三、系统功能说明
1. 故障类型自动识别
单相接地、两相短路、三相短路
雷击闪络
绝缘子污闪
外破导致的瞬时接地(树枝、金属异物)
2. 精准故障定位
定位误差可控制在 100 米以内
平均排障时间从原来的 3–6 小时缩短至 10–20 分钟
3. 智能告警推送
故障发生 5 秒内上报数据
平台自动生成故障定位报告
支持微信/短信/邮箱同步通知
4. 线路运行状态监测
监测汇流电流、负荷变化
振动、风偏、温升等外界因素推送
记录分段线路健康状态
5. 暂态波形回放
便于运行人员分析:
故障前后电流变化
行波波头
波形畸变
闪络击穿特征
6. 数据统计与趋势分析
跨月、跨季故障统计
识别高风险区段(树木生长、雷击密集区)
生成自动化报表方便运维管理
四、系统部署方案
1. 线路现场勘查
根据杆塔分布、通信条件、地形特点设计部署位置;
对山区弱信号段采用北斗短报文方式增强链路稳定性。
2. 设备安装
采用免断电安装结构,夹装在相线或地线上;
全密封 IP68 外壳适用于雨雪大风等环境;
支持太阳能自供电并带超长续航电池。
3. 网络接入
北斗/4G 自动切换
支持 MQTT、HTTP、TCP 多协议
具备断点续传功能
4. 主站系统部署
可部署方式:
本地服务器
电力局机房集中式部署
云服务器部署(推荐)
提供二次开发接口对接:
PMS
SCADA
调度自动化系统
视频监控系统
五、应用场景
110kV–500kV 架空输电线路
山区/林区/河流跨越线路
风偏大、雷害严重地区
用户专线运维
输电运检无人巡检体系
特别适用于无人区/巡检困难区域,可显著提升故障排查效率。
六、方案优势
定位精度高:行波算法误差小于 100m。
通信稳定可靠:北斗+蜂窝双链路保障数据不丢失。
免维护设计:太阳能供电+低功耗运行。
部署灵活成本低:无需对线路进行改造。
智能化程度高:支持 AI 识别异常波形。
减少停电损失:大幅缩短抢修时间,提高供电可靠性。
七、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
1. 经济效益
排障效率提升 80%
停电影响小时数下降 50%
大幅减少人工巡线成本
降低误判导致的多轮巡检
2. 社会效益
提高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水平
减少因故障停电造成的用户影响
提升智慧电网建设水平
满足双碳目标对线路精细化管理的需求
架空暂态录波型远传故障定位监测系统通过高精度检测、智能算法分析和稳定通信链路,实现了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与可视化管理。该方案适用于复杂地形、大面积输电网络以及智慧运维体系建设,可大幅降低运维成本,提升供电可靠性,是当前电网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