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达生命探测仪在事故救援中的使用方案

来源:本站 阅读量:63 发表时间:2024-10-31

在各类事故如地震、坍塌、泥石流等灾害中,许多被困者由于被掩埋在废墟或泥土下,难以通过传统方法检测到。雷达生命探测仪可以通过墙体、混凝土或其他掩埋物精准探测到微小的呼吸或心跳信号,实现对被困人员的有效定位。该设备对于提升救援效率、缩短搜寻时间、提高生还率具有重要意义。


image.png

 

、操作使用步骤

 1. 准备阶段

设备检查:救援队在出发前需确保探测仪各项功能完好,包括电池电量、天线、显示屏、控制面板等。

场地勘测:到达事故现场后,救援人员评估环境,初步划定可能存在被困者的区域,选择低电磁干扰的位置进行探测。

操作人员分配:分配专门的设备操作人员,确保由熟悉设备操作的队员进行探测工作,其他队员配合其探测活动。

 

2. 探测实施

设定探测点:在待探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探测点,将探测仪平稳摆放,调整至最佳探测角度。

开启设备:启动探测仪,将其调整至适合探测生命迹象的模式,逐层探测废墟中的可能生命迹象。

信号观察:观察设备显示屏上是否出现规律性波动信号,重点关注呼吸或心跳的微小信号。确保数据稳定后,再确认为疑似生命迹象。

 

3. 数据分析与确认

信号确认:在接收到生命信号后,重新校准设备,对该点进行多次扫描,确认信号的准确性。

记录位置信息:记录该点的位置信息,并在现场作出标记,同时通知指挥中心,由指挥中心协调后续救援行动。

多角度复查:必要时从不同角度扫描同一位置,以确保信号来源的精确性和准确性。

 

4. 救援协调

反馈信息:将每次探测得到的位置信息即时反馈给指挥中心,并根据指挥指令调整下一步探测方向或搜寻区域。

队员协作:协调其他救援人员按照探测结果和标记点进行挖掘和救援作业,确保目标区域的资源优先分配。

后续跟踪:对于成功救出的被困者和已确认无生命迹象的区域,及时更新探测点,以避免重复操作,提高效率。


image.png

 

、设备维护和管理

定期检查:每日救援任务结束后,需对探测仪进行全面检查,尤其是电池电量、天线连接、显示屏幕等关键部位。

故障检测:在极端环境中,设备易受损,应定期校准,测试其信号识别和波动接收性能,确保精确度。

备用设备:长时间救援作业中,建议配备备用电池或探测仪,以避免因电量不足或设备故障影响救援进度。


image.png

、安全注意事项

防止误报:在探测过程中,应尽量减少人员移动,避免设备检测到周围队员的呼吸或心跳信号。建议操作人员在探测仪2米以外操作,以免误差。

信号干扰管理:在高电磁干扰区域,探测仪可能受到影响,因此尽量选择低干扰环境或调整设备至抗干扰模式。

重复确认:若检测信号异常,建议进行重复扫描确认,避免浪费救援资源。


四、结语

雷达生命探测仪DY-DZE-LSY在事故救援中的应用,极大提高了生命迹象的发现率和救援效率。通过规范的操作、有效的信息反馈、严格的设备管理与安全措施,能够更好地保障被困者的生还机会,为救援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。